浅谈“习得性无助”

2025-02-02 18:47
234

     

一、什么是习得性无助

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经历了连续的、无法预测或控制的负面事件后,逐渐失去改变或掌控情况的信心,形成一种消极的认知态度,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不良的情况或结果。

二、形成原因

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连续的失败经验:个体在多次尝试中未能获得成功,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,进而形成无助感。

  2. 不可控制的情境:当个体认为自己对所处情境无法控制时,更容易产生无助感。这种不可控制感可能源于外部环境的限制或个体自身的认知偏差。

  3. 消极的归因模式:个体在面对失败时,如果将原因归结为内部的、稳定的、不可控的因素(如能力不足),则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。

三、习得性无助的影响

习得性无助对个体的心理、行为和生理都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:

  1. 心理影响:导致个体产生悲观、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,降低自我评价和动机水平。

  2. 行为影响:个体在习得性无助状态下往往会放弃努力,不再尝试改变现状,表现出一种消极的行为模式。

  3. 生理影响:长期的习得性无助还可能导致生理上的问题,如失眠、食欲不振、头痛、心慌等,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。

四、如何调整“习得性无助”的状态

针对习得性无助,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法:

  1. 认知行为疗法:帮助个体识别和挑战消极的思维模式,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,提高对挫折的抵抗能力。

  2. 积极心理学干预:通过正面心理辅导和支持,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,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。

  3. 自我效能训练:设定小目标并庆祝达成这些目标,逐步重建信心,增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。

  4. 社会支持:寻求家人、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和理解,帮助个体看到问题的不同视角,从而减轻无助感。

五、生活中的现象

在学生群体中,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尤为常见。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学业不良,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,逐渐形成了无助感。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天生愚笨,不是学习的材料,从而放弃了努力。此外,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。例如,当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时,他们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,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恐惧心理,进而相信自己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。